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59)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17-3-30 13:52 编辑

[古典文学探讨]试谈吴国三路伐魏之战

              文/自励

       由于在北原一战中遭遇失败,诸葛亮感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恢复中原,难度实在太大。于是他修书一封,派遣费祎火速赶往吴国,请求孙权发兵伐魏。孙权如何表态?

    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节选自《三国演义》第102回)

       孙权为什么要出兵伐魏?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吴国和蜀国尽管是有不同利益的独立政治实体,但毕竟在名义上还是盟国。盟国有事相求,自己不能每次都找借口推诿。否则自己一旦有事,盟国也会袖手旁观。当年,当曹丕大举伐吴时,孙权向蜀国求援,蜀军可是进兵关中,牵制了魏国的不少兵力。现在,既然蜀国来求援,孙权拿出实际行动,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孙权并不是不想吞并魏国的土地,只是对手的实力比较强大,在以往的攻势作战中,吴军吃过不少苦头。现在,既然诸葛亮亲率大军讨伐魏国,意味着魏军的不少兵力都在迎击蜀军。如果吴军此时伐魏,所受的阻力会相对减小。

       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

       孙权的内心很清楚——吴国和蜀国结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蜀国消灭了魏国,下一个要进攻的目标必然是吴国。因此,趁有利时机夺占魏国的部分土地,将来能更好地抗衡蜀国。否则一旦让蜀国占据魏国的全部土地,吴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将会大大缩小。

       既然孙权出兵了,魏国统治集团又该如何应对呢?

       魏国在面临两线作战之际,根据自己的国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守东攻。

       在西部战区,命令司马懿坚守勿战,尽量拖住诸葛亮。

       在东部战区,分兵三路迎击进犯的吴军。

       战役的经过如何?先读一段原文:

    却说曹睿闻孙权分兵三路而来,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旌旗整肃。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是夜二更时分,张球、满宠各引军悄悄望湖口进发;将近水寨,一齐呐喊杀入。吴兵慌乱,不战而走;被魏军四下举火,烧毁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魏兵大胜而回。(第103回)

       面对声势浩大的吴军,魏军谋臣满宠果断建议魏帝趁夜劫其水寨。其实,满宠的建议是有风险性的——建立在吴军不认真防备的基础上。如果吴军是另外一番状况,该失败的队伍可能就是魏军了。可惜,吴军统帅诸葛瑾在此战中却缺乏必要的警惕意识,让魏军的计谋得逞。

       此战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仅让吴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军器和粮草,更极大地振奋了魏军的士气。也让吴国统治集团认识到魏国即使陷于两线作战,同样可以在东线击败吴军。

       当然,战役还没有结束。吴国另一主要统帅陆逊根据战场态势,设下一计:

       次日,哨军报知陆逊。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第103回)

       陆逊计划和孙权两面夹击魏军。可当时的通讯条件很落后,陆逊需要派人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孙权。

       陆逊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小校领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军伏路的捉住,解赴军中见魏主曹睿。睿搜出陆逊表文,览毕,叹曰:“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遂命将吴卒监下,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第103回)

       吴军的运气真是不好,传递军情的小校被魏军活擒,导致军机泄露。魏帝令刘劭牵制孙权,这样孙权也不可能配合陆逊夹击魏军了。

       孙权、陆逊、诸葛瑾这几路人马在此战中都无什么建树,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的吴军估计也是孤掌难鸣。由于吴军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只好退兵。

       吴军退兵的原因在于:

       一、由于吴国统治集团不可能有恢复汉室那样崇高的政治理想,因此决定他们并不具备将伐魏之战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一旦在军事上连连受挫,自己得不到想得的利益,就不会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

       二、从同魏国的交战历程中看出,吴军在不少时候是处于防御地位的。吴军要对魏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在思想和物质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三、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吴军多生疾病,战斗力下降,不利于再战。见原文:却说诸葛瑾大败一阵,又值暑天,人马多生疾病。(第103回)

       四、西线战场的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极大地动摇了吴国统帅和将士的信心,使他们不愿再冒风险去争夺难以争夺的利益。

       吴军倒是退兵了,可把踌躇满志的诸葛亮气倒了:

    忽报费祎到。孔明请入问之,祎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第103回)

       既然自己不能打破僵局,寄予希望的同盟军又无功而退,诸葛亮的内心能不流血吗?最终结局真的如他所说的”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第103回)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200 +110 +110 鲜花 +30 收起 理由
冷书生 + 200 + 10 + 10 + 10 很给力!
连城 + 1000 + 100 + 100 + 2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连城  在2017-3-22 16:27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7-3-2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人算不如天算啊,看着好遗憾,如果陆逊成功,会是什么结局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7-3-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历史无法改写,都是被小说蛊惑,对东吴还是蛮喜欢的
鲜花(5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 发表于 2017-3-22 16:35
唉,人算不如天算啊,看着好遗憾,如果陆逊成功,会是什么结局

呵呵,如果上方谷不下暴雨,司马懿已经被诸葛亮烧死了……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7-3-22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励 发表于 2017-3-22 16:38
呵呵,如果上方谷不下暴雨,司马懿已经被诸葛亮烧死了……

说来还是科技不行,但好似天力冥冥之中
鲜花(1125)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 发表于 2017-3-22 16:36
好吧,历史无法改写,都是被小说蛊惑,对东吴还是蛮喜欢的

历史无法改写,但穿越剧里编写的就搞不清楚了,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7-3-2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淡竹疏影 发表于 2017-3-22 22:22
历史无法改写,但穿越剧里编写的就搞不清楚了,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我就不看那东东
鲜花(1125)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2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 发表于 2017-3-22 23:02
我就不看那东东

哈哈,我明知浪费时间  还看
鲜花(279)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国,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地方割据的军阀而已,要说这个孙氏集团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恐怕还真没有。看看孙老大手下的人,就知,除了会窝里斗外,一旦战事一起,投降的人,绝对的一边倒。伐魏,不过是走走样子,做给蜀人看而已。就算是军校没有被捉住,前后夹击,就能灭了魏,呵呵,如果历史真这样走,那才是笑话呢。近妖的诸葛,伐魏六次,还师出有名,皆没有成功,陆逊,能成吗?

伐魏不成,是有其原因的。魏晋时期,长江流域,生产力与黄河流域,是没法相提并论的。战争,并不完全是几个五虎上将,可以决定其走向的。说的更直白点,战争,打的是经济。对蜀而言,伐魏采取的是袭扰,目的,是不能让魏在北方做大做强。诸葛打了六次,蜀国力拚光,灭国,那是迟早的事,跟阿斗没关系,这是战略路线,没办法的办法。而吴,采的是防守之策,依托长江,做江陵春梦。最后梦醒,国也就完了。

老师的分析很精彩,偶说点其它的,好引起话题呢,呵呵,就此打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2 14:59 , Processed in 0.06039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