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59) 鸡蛋(0)
发表于 2017-3-8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17-3-30 13:51 编辑

[中国史探讨] 从雾社事件看台湾原住民的心态

        文/自励

      按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所谓的“台湾原住民”指的是在汉大大规模地移居台湾之前就已经在该地定居的族群。

      熟悉台湾史的人都知道台湾在1930年曾经发生了一场原住民反日事件,史称“雾社事件”,过去的观点把该事件定性为台湾史上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抗日斗争。不过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立法委员高金素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不太有国家的观念,只有族群观念;“日本”是不存在的,“日本人”跟汉人一样都是异族,谁侵犯我们,我们就反抗。

      笔者认为这位原住民立法委员的话值得深思。本文并不准备完整地叙述该事件的经过,只是想从中探索台湾原住民的心态。

      我们先来谈雾社事件之前的台湾史:

      在1661年以前,台湾长期被荷兰殖民者占据。后来,坚持抗清立场的郑成功率军渡海击败了盘踞在台湾的荷兰队伍,从而主导了台湾局势,台湾进入了“明郑时代”。1683年,清廷派军消灭坚守台湾的明郑政权,也主导了台湾局势,台湾进入了“清治时代”。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廷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得到台湾主权的日本在镇压力量并不强大的反日武装后,同样主导了台湾局势,台湾进入了“日治时代”。

      从上述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谁击败原来主导台湾局势的国家或集团,谁就成为新的主导者。但是,这些主导者中恰恰没有台湾原住民的份。

      难道原住民就不想排除外来势力吗?

      不是不想,是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一、原住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族群,他的内部充满了矛盾。原住民还有不少分支,并且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建立一个可以号令台湾全境的原住民政权。

      二、同荷兰、明郑、清廷、日本相比,原住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上比较落后,无法和他们抗衡。

      三、大量外来移民(并不只有汉人)先后进入台湾,改变了台湾人口的比例。

      既然无法排除外来势力,原住民该怎么办?或者说,原住民具有的心态是什么?

      其一、只要外来势力不对原住民的根本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就尽量和这些势力和平相处。在雾社事件之前,日本也有侵害雾社原住民利益的行为,例如:强迫原住民开采森林资源,欺骗原住民妇女至日本从事卖娼活动……但是,原住民只是把怨恨压在心底,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反日事件。

      1930年10月7日是原住民莫那·鲁道的儿子达拉奥的结婚之日,当日本警察吉村途经那里时,达拉奥仍然友好地斟满一碗酒请吉村喝。这说明了什么?假设吉村尊重当地的习俗,至少雾社事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

      其二、一旦原住民和外来势力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原住民也会大胆地举起反抗旗帜,并且会干出一些极端之事。

      上文所说的日本警察吉村不但不愿喝喜酒,反而用手杖打掉达拉奥手中的碗,并挥舞手杖打人,怒不可遏的达拉奥和弟弟一齐冲上去把吉村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日本当局将达拉奥拘押并拷打。莫那·鲁道为了平息这场事端,亲自携带礼品向吉村赔礼道歉,但吉村仍然不依不饶,一定要严惩达拉奥。走投无路的莫那·鲁道只好下决心举行反日暴动。

      1930年10月27日,日本当局在雾社地区照例举行运动会。莫那·鲁道率原住民冲进运动会场所,杀掉了大批日本人。我们注意一个事实:在这批被杀死的日本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可是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少儿。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原住民的行为算是“恐怖袭击”。那部分妇女和少儿有什么过错?他们为什么该死于非命?我们可以进一步揣摩原住民的心态:

      当时的原住民具有笼统排日的倾向,他们是把“日本人”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只要是“日本人”,不管他们的性别和年龄如何,都属于霸占并欺压原住民的人群,都应该被原住民杀掉。

      何况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要求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原住民具有对弱者的人性关怀意识,未免太苛刻。

      获悉原住民“叛乱”的消息后,惊恐的日本当局连忙抽调军警进行镇压。起事的原住民利用地形优势抗击敌军,也取得一些战果,但因为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到了12月初,这场反日事件被日本当局镇压下去。

      当然,不少坚持斗争的原住民在危急关头仍然浴血奋战,决不忍辱偷生。但是我们可以看看百度网提供的资料:参加雾社事件的原住民队伍共有1200人以上,其中有500余人向日本当局投降。另外,还有一些原住民协同日军清缴反日武装。

      为什么有相当数量的原住民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笔者认为和他们的心态有关:

      雾社事件之前的日本是一个比较先进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历程上走在不少国家的前面。日本主政台湾以来,一方面用武力镇压掉原住民发起的多次反日事件,使得原住民的心理受到强烈震撼——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对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日本在开发和建设台湾的事业上做出了成绩,一些原住民或多或少地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利益,也对日本充满了敬畏,宁可对日妥协而不会坚持斗争。同时,由于日本当局在台湾对原住民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也使相当一部分原住民不愿与有反日倾向和行动的其他原住民站在一边。

      尽管日治时期仅仅是台湾史上的一个时期(并且时间不是最长),雾社事件也只是日治时期中的一次民变事件,但通过分析原住民在相关事件中的具体心态,笔者认为对于研究原住民的其他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200 +10 +10 鲜花 +10 收起 理由
冷书生 + 200 + 10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5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雨朦朦 发表于 2017-3-8 10:43
说说现在的台湾,有点乱。

台湾史上的“雾社事件”有两次,本文涉及到的是第一次。
鲜花(279)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书生 于 2017-3-26 10:47 编辑

老师分析得极是,先行唱个赞诺,很透。

偶私见,分析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其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写《世界通史》那个美国佬,就喜欢这样分析,对否,因人而异吧,不过是此也一是非,彼也一是非,没必要千口一词。但是,台湾的原住民,生于斯,死于斯,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台湾在三国时期,被吴占据,新闻中总这样说,好像大陆就是大大的正宗,好吧,就算,不过,那是占据,问过原住民没有,他们是否心悦诚服?这有点像亚马逊的原住民,很多的部落也曾反抗过,事实却是,森林越来越少,土著慢慢被同化,就像游戏帝国时代,资源被砍伐完了,这个世界,到底会走向哪里?

历史的火车,搭栽着孙权,郑成功,康熙,老蒋这些名人,出发了,角落中的那一群土人,地地道道的正宗货,却无人理睬,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与遗憾吧,社会的达尔文论,有时,真的很残酷呢
鲜花(5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冷书生 发表于 2017-3-26 09:43
老师分析得极是,先行唱个赞诺,很透。

…………

今天的中国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际社会尚未摆脱“弱肉强食”这套理论的束缚,在领土问题上强调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纠结于领土“自古以来”如何如何(当然,从外交斗争的角度说应该适当纠结)。

美墨战争(1846-1848年)结束后,墨西哥被迫将一半以上的领土割让给美国。由于墨西哥以后一直没有实力向美国复仇,因此这片领土至今还被国际社会当成是美国领土。

南美太平洋战争(1879-1883年)结束后,玻利维亚被迫将沿海地带割让给智利。由于玻利维亚以后一直没实力向智利复仇,因此这片领土至今还被国际社会当成是智利领土。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俄国被迫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直到二战前夕,由于俄国(苏联也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一直没有对日本全面开战,因此这片领土仍然被国际社会当成是日本领土。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俄国顺便收回库页岛南部,国际社会又把这片领土当成是俄国领土。

…………

国际社会之所以把台湾当成是中国领土,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如何如何,而是因为中国是二战战胜国,根据战胜国的协议,被日本所占据的台湾就应该回归中国。日本如果想重新拥有台湾,那就需要通过武力来改变现有国际格局,但日本没有这个实力。因此,在台湾问题上就应该以二战战胜国的协议为准。

鲜花(279)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励 发表于 2017-3-26 10:17
今天的中国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际社会尚未摆脱“弱肉强食” ...

老师说得极是,二战后三个巨头心照不宣的协定,至今还在影响着现世的格局。有一些观点认为,二战只是一战的“收尾工程”,是有其道理的。历史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这个,没法改变。

当然,也许将来,会有一个冲突点,会打破这个世界网络的格局吧,我只希望,不会发生,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2 14:15 , Processed in 0.04127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