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29) 鸡蛋(1)
发表于 2012-11-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诸多爱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中,最著名的一句。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仿佛专为写情诗而生。

他生在晚唐,出身贫寒,非常渴望飞黄腾达,耀祖光宗;可才华横溢的李商隐,点儿背的要死:先是屡试不第,考的急头白脸的;中了进士之后,却莫名其妙的卷入晚唐的“牛李党争”。

因为他岳父是李派而遭当权的牛派排挤,只补了个县尉,终于盼到李德裕得势,把他调到京城,未几,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
自汉以来的吏制,父母去世,为官者须离任守孝三年:谓之“丁忧”。三年后回来上岗,没多久,李德裕又下台了。他又被派到边远地区做个县尉。

后来李商隐改投幕府,谁知他做谁的幕僚谁倒霉,东家不是暴死就是丢官。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性格忧郁,敏感,为人正直,清高,经常为遭遇小人排挤的同事鸣不平——这就注定了他仕途无望,因为这种“装孙子”的文人性格,除非活在北宋,此外任何年代都没机会做官。

但庆幸的是,这些性格、气质和经历,却恰恰成就了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诗人的地位。
  在晚唐诗坛江河日下,余辉将尽之际,郁闷的李商隐写了大量的诗歌,把唐诗推向新的高峰。
鲜花(21) 鸡蛋(0)
发表于 2012-1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赴醉笑的约。
和一个多年浸淫于古典诗词中不能自拔的赏读者谈古典诗词,有点汲深绠短。
但李商隐是个例外。
李商隐的诗,一些句子存于脑海多年,甚而喜爱成疾。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博采众长,他的作品既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有有李贺的诡异奇幻,同时融合齐梁诗的美艳绮丽,风格独特,既工整、精巧又婉约、华丽,于李杜之后,自成一家,是晚唐是个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诗人不幸诗坛幸。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如此观点,对于仕途坎坷,才高命苦的李商隐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
  我们绝不是幸灾乐祸,李商隐活着的时候,唐王朝已经没落,军阀割据的局面不可逆转,唐朝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李商隐就算仕途顺利到官居丞相,也于事无补了。
  将死的唐王朝不缺一个做官的李商隐。而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上,绝对不可缺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诗句,绝对不能没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人李商隐。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王维等,而施蛰存认为:李商隐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就拿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版友来说吧,都知道李白杜甫的名气,,可你能背几首李白杜甫的诗?而李商隐的很多诗句,你可能记不住全诗,也许叫不准作者是谁,但很多诗句你一定耳熟能详: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浪漫,多么凄美,从中可以感受到李商隐至情至性的情感特质。少年时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无不为之动容。
  他的爱情诗多以《无题》为名,极其缠绵悱恻,美奂美轮,又极度隐晦朦胧,扑朔迷离。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讽喻时政?还是寄托忧愤?是悼亡,还是述怀?

如果真的是爱情诗,却无法跟诗人的情感经历相对应,到底是写给谁的呢?为什么写的如此隐晦?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唐诗研究的一大谜案。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反复考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确认李商隐绝非放浪之徒。
  在娶王氏为妻之前,从李商隐的文字中隐约流露,他似乎已有过一段婚姻,但没有任何史料可考,至于从李商隐的诗《柳枝》而推测柳枝是李商隐的婚前好友,则太过意淫了。

  李商隐与王氏婚后感情甚笃,从无出轨迹象。王氏病死时,李商隐刚刚三十七岁,所任幕府的东家念其鳏居清苦,意欲把家中才貌双全的歌妓许配给他,李商隐婉言谢绝,独居了八年,直到45岁时,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2 17:03 , Processed in 0.05069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